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0-07-03 23:21 聯合報 / 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伊佳奇為了回家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45歲就退休,一頭栽進長照領域,成為台灣長照政策研究者。 圖/伊佳奇提供
 
根據台北市交通大隊統計,去年75歲以上高齡年長者所致交通事故死傷事件共307件,與105年相較增加127件,多了7成。對高齡駕駛不願繳回駕照,交通學者希望政府的高齡政策宣導應該由下而上,透過鄰里反映長者行的需求;長照學者認為,政府不應該只是立法,卻沒有營造高齡者對行的友善環境。

長照政策研究者伊佳奇指出,老人駕照問題,不應只看人,還有交通環境。政府立法,若只針對交通法規,沒有高齡政策的思維,行政部門又不想跨領域去協調,就會引起質疑。

高齡者駕照繳回率低,他分析,老人需要交通工具,一是心理上想要有自主性,二是生活面,交通工具是重要輔助,沒有大眾運輸,影響個人醫療、社交。另外,還有高齡者的友善環境,北市雖有大眾運輸,但像之前「聯合報」獨家報導一名教授搭公車,反遭車門夾住在地拖行,案例驚悚,會讓老人不安心。

伊佳奇說,子女也很為難,若不給家中長者交通工具,形同把長輩過去4、50年的生活習慣瞬間斷掉,容易被指責。另像較偏遠地區,沒了駕照,開拼裝車、農用車、電動車還是會紛紛出籠,也更危險 。他希望子女與長者互動時應多溝通,尤其若觀察意識到高齡者的行為、生理動作已經遲緩,這已經會影響高齡者駕駛行為,子女要想方法,例如告知高齡肇事案例、賠償問題,甚至勸導以計程車代步。

消基會交通組副召集人李克聰指出,政府政策經常是由上而下,但高齡化的政策應該要由下而上,由家庭社區去做關懷,都會區有大眾運輸代步,但偏遠地區沒有車,等於沒有腳,可透過村里鄰長尋找替代方案,由政府補助。

李克聰說,很多社區有退休者願意當志工,選擇在捷運站、醫院服務,若能回社區,提供長者交通服務,由政府挹注經費、油料費用。他說,政府花很多錢在前瞻軌道建設上,還不如撥一點點錢在社區關懷上,解決高齡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