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0-08-18 14:56 聯合報 / 記者陳苡葳/雲林縣即時報導
 
每年龍眼產季就是黃淑嵋(左)最忙的時候,鄰居也會一同幫忙。記者陳苡葳/攝影
 
雲林林內鄉地方特產「龍眼乾」幾乎停產,僅存幾個古窯還有在生火,以柴燒烘焙龍眼。自幼跟隨長輩烘焙龍眼的黃淑嵋阿嬤,是鄉內少數還有在做的人。去年龍眼產量大減,有錢也吃不到,今年黃阿嬤一採收起來,預購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但得「慢工出細活」的傳統製程,需花上4天3夜才有一批龍眼乾,民眾說「等多久也願意」就是為了一嚐煙燻桂圓的古早滋味。

手搖飲料店賣的桂圓紅棗茶,不僅是養生聖品,桂圓還能入藥。不過現代人追求養生也追求速度,製作龍眼乾的手法逐漸被瓦斯爐或乾燥機取代,循古法烘焙龍眼乾的技藝面臨失傳危機,高齡80多歲的黃淑嵋是林內鄉碩果僅存的老師傅。

黃淑嵋在長輩教導下學會烘焙龍眼乾,這也成了她人生中的主業,養活一家人。黃婦說,林內鄉滿山遍野的龍眼樹,早年產業興盛時期,同時有好幾個窯在生火,鄉間煙霧裊裊,空氣中瀰漫炭燒柴香味。

黃婦今年80多歲仍老當益壯,且記憶如初,遵循祖傳古法烘焙龍眼乾。種滿近2公頃的龍眼樹,今年果實纍纍,身形嬌小的她,好在有小兒子協助採收,讓睽違一年的龍眼乾,再度滿足大家的期待。

古早味單純、簡單,但手法並不容易。黃淑嵋說,一批龍眼乾得烘上兩次,並使用龍眼木慢慢地燻,製程通常約需4天3夜,焙時火候大小恰到好處且不能斷,每3至4小時得幫龍眼「翻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古法,儘管耗時費體力,黃婦仍甘之如飴,烘完的龍眼乾再經日照,待水分完全乾燥後就大功告成。

「生吃都不夠了還曬乾」,近年龍眼樹受荔枝椿象危害,產量比以往減少許多,且傳統產業人工被現代機械化取代,想嘗古早味龍眼乾的機會少了,黃阿嬤的手藝更顯格外珍貴。面臨可能失傳,她樂觀的說,「少年人可以來學,我很願意教!」盼用自己的雙手多做一些,也期待有人多學一些,相傳古早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