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0-10-09 16:12 聯合報 / 記者鄧桂芬/台北即時報導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 記者蘇健忠/攝影
 
失智症能不能及早偵測與預防?答案是可以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榮陽團隊發現「活動型衰弱」的社區長輩記性較差,杏仁核、海馬迴、和小腦提早衰退,但若能接受多元複雜的認知訓練,對腦循環有正向影響。

陳亮恭舉例,榮陽團隊曾邀75歲的宏碁集團榮譽董事長施振榮打電動,遊戲內容為從迷宮中找8項物品。雖然只是一次性的遊戲,但從施董事長的腦影像中可證實,打遊戲可讓大腦海馬迴和小腦的血流量增加,是對大腦的有效訓練。

陳亮恭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中探討「大數據精準健康與人臉辨識應用於失智防治」主題。他提及,目前失智症的挑戰全球共識有四大方向,一是早期診斷,二是有效預防,三是精準治療,四則是優質照顧。

陳亮恭說,很多人認為失智症沒有好的根治藥物,治療消極。但好消息是,已開發國家的失智症發生人數被發現減少20%,原因可能是居民有好的慢性病管理與衛生教育,讓失智症能被預防,或是失智的發生時間能夠延後。

以芬蘭的大規模研究最為有名,芬蘭研究團隊積極派計程車接送長輩去運動,每周五天、連續兩年,發現失智症的發生能有效被預防。陳亮恭說,這研究結果值得積極執行,只要延後五年再發生失智症,全球失智人口就能減少一半。

因此,以陳亮恭為首的榮陽團隊也積極代表台灣參與失智症相關的實證研究。陳亮恭說,他們希望能運用科學資料分析,可以「夠早」地從老化路徑中發現失智或失能風險,再透過不同的策略進一步預防,「也算精準醫療的一種。」

於是,榮陽團隊蒐集宜蘭社區長輩共2千人的生理數據資料,再透過五項衰弱指標進行分析與分類。他們發現,「活動型衰弱」的長輩以動作緩慢無力為主,而相似的特點為年紀大、骨質差、肌肉差、慢性病多、記憶也差。

另一組「非活動型衰弱」的長輩則常見為倦怠消瘦,相似特點包括年紀輕、情緒憂鬱、營養差、三高。而兩組長輩相較之下,「活動型衰弱」的長輩失智率高、失能率高、未來的全死亡風險也比較高。他們約占社區長輩的一成左右。

「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數字,所以我們不只是要早期偵測,還要積極介入與改善。」陳亮恭說,刺激認知的重要一環是訓練,特別是視覺感官訓練。「因為一般失智症初期是先發現視覺改變,後面才是記憶改變。」

而且,榮陽團隊也比對社區長輩的腦影像,非現會及早衰退的大腦三大部位為:杏仁核、海馬迴、小腦,而且是三部位同時衰退。

陳亮恭說,過去不少研究證實,運動能促使肌肉反覆收縮,分泌對腦部的正向物質,減緩腦細胞凋亡。就有國外研究發現,打3D遊戲的人比打2遊戲的人,其小腦和海馬迴的體積增加,因為3D遊戲會刺激視覺空間且指令更複雜。

於是,榮陽團隊也想試試,甚至邀請施振榮來打遊戲。陳亮恭說,他們發現施董事長玩遊戲的時候,從腦影像中可看出小腦和海馬迴的血流確實增加,「成績還玩得比博士生好呢!」可見運動以外,具視覺刺激的訓練有助預防失智症。

那麼,當不幸落入失智症,照顧上可以如何更優質?陳亮恭以北榮的遊詣居日間照顧中心為例,設有人臉辨識系統,從年紀、性別、表情來預測失智症個案的衰退狀況,以了解失智症照護的介入方式可以如何改善。

例如板橋榮民之家就在空間內部打造火車站,不只是將空間裝點得像火車站,還特地做一個車廂,從台鐵工廠搬來許多道具與零件,同時搭配影像科技,讓長輩覺得自己真的正在搭火車回家。陳亮恭說,此舉不只減緩長輩的黃昏精神症狀,用藥也愈來愈少,「可見科技的適時搭配,有助翻轉未來的失智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