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1-03-26 03:13 聯合報 / 柳智升/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高齡友善住宅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老舊公寓因沒有電梯,行動不動的老人家要回診僅能慢慢扶著樓梯上下樓。記者陳正興/攝影
 
目前主要國家對應人口老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為「在地老化」,高齡者希望在原本居住環境終老,可自在地面對老化過程,所以原居環境必須能因應不同老化階段產生之差異需求。

從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老宅困老人雙老危機」報導可以發現,就算居住在生活機能便利的雙北市,仍有為數眾多的高齡者因為老舊公寓沒電梯而身陷「在地牢籠」中,我國近年雖投入大量資源布建連續性及多樣化的長照服務體系,但關於解決雙老危機,提供高齡者合宜住居環境,目前仍未發展出具體可行方案。

依據二○一○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推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長照需求率為十二點七%,多數高齡者處於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建議應增加「高齡友善住宅」供給,使其脫離牢籠出入無礙,讓高齡者在熟悉的環境維持良好的社會連結,對健康促進、延緩失能都有極大幫助,也有助減低各種醫療或長照服務的輸送成本。

二○○四年內政部為排除高齡者租屋障礙,推出「促進民間參與老人住宅建設推動方案」,還訂定「老人住宅綜合管理要點」、「老人住宅基本設施及設備規畫設計規範」。「長庚林口養生文化村」便是當時由民間興辦的老人住宅,推出前甚受市場矚目,吸引數萬人登記進住,所以接續有幾個計畫陸續推動,但開幕後卻僅有百餘人入住,前述計畫只得停擺。

分析過去老人住宅供給無法提升原因,硬體規格要求極高,企業投入可能受限土地取得與期初營建成本無法自償,必須仰賴高額押租金或捐款解決,也導致規畫區域多選偏遠郊區,無法達成長者在地老化願景;而公辦老人住宅大多委託醫療機構以安養概念經營,入住者可能因為身心狀況退化,無法達成自理條件被迫遷移。

高度分工的都市化社會,家庭組成以核心家庭為主,高齡者獨居趨勢明顯,他們在逐漸老化的歷程中,將面對缺乏傳統家族式社會網路支持之窘境,附服務的高齡友善住宅供給提升已是當務之急。

日本政府二○一一年推出「附服務高齡者住宅制度」,旨在租賃住宅提供高齡者安全、安心與多樣的生活服務,型態多元,可選擇性高,政策上路後,更透過各種政策工具的配套運用鼓勵民間參與,刺激供給量成長,不僅滿足大量高齡者的老化居住需求,解決許多社會問題,也同時減少政府財政負擔。

友善的面向十分多元,過去專注於建物之安全、無障礙等級,造成成本過高,業者投入意願低下。當今高齡友善住宅供給應屏除全面友善概念,優先考量「在地」、「附服務」與「永居」的需求,找尋高齡者可出入無礙物件,以租賃服務結合高齡友善生活服務營運。

公部門亦可找尋政策工具鼓勵民間參與,公私協力改善高齡居住弱勢窘境,先求服務友善、價格友善、社會連結友善…,後端則可結合長照2.0社區與居家服務資源,以達成在地老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