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19:10 2021/04/08 中時新聞網 康健雜誌
 
朱得仁透過通訊軟體LINE,替每位照顧案家開一個群組,讓家屬能快速找到他,解決個案的各式大小病,打破過去問診的框架。(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德信攝)
 
「我的眼淚已經流完,也不想再哭了,很謝謝伯拉罕的愛心和服務,這麼熱心照顧著我,」拄著拐杖的78歲林伯山走上舞台,很難想像他原本氣切插管躺在機構病床重度失能,因為居家服務員、居家護理師和居家醫師共生照顧,進步到下床,回到日常生活,感動了所有參加「2021翻轉長照趨勢論壇」的每個人。

《康健雜誌》和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日前舉辦2021翻轉長照趨勢論壇,超過500人參與,現場座無虛席。論壇內容除了由伯拉罕合作社主席林依瑩帶領團隊分享如何落實偏鄉長照在地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及高雄安柏鄰好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朱得仁也分別介紹居家醫療如何串起居家護理和居家服務,讓家成為最佳診所。食二糧創辦人楊環靜則說明養雞的益處,增加長輩復能自主性和新生活重心。

全場在台中市社會創新基地扶植團隊「唯劇場」的表演下拉開序幕。唯劇場多是照顧服務員斜槓擔任演員,以真實工作經驗寫成劇本,讓出席致詞的交通部長林佳龍、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也看得目不轉睛,兩人都說:「很感動!」

在論壇中場休息及結束時間,共同推動本次論壇的夥伴、金嗓電腦科技公司董事長蔡世寅則帶領活動參加者進行卡拉OK歡唱,透過記憶歌詞,練習預防失智,不只帶動全場「憶」起快樂,也讓論壇的氣氛更加熱鬧歡欣。

●林依瑩投入長照服務 催生伯拉罕合作社

催生本次論壇的重要人物林依瑩,她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身份後,便轉身投入長照服務的第一線。她把可以考的長照相關專業證照都拿到了,並舉家搬到台中和平的原住民鄉--達觀部落,逐步落實夢想:在地人取代外籍看護工照顧。

「長照2.0讓在地就業機會出現了。」林依瑩說,她在達觀部落催生了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並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雙崎教會的師母潘嘉玲幫忙下,訓練了好幾批部落在地的照顧服務員。至今已有102名照服員服務部落老人。

伯拉罕的All in one共生型照顧服務模式和一般長照服務不同,是讓照服員全天分三班,提供重症個案24小時的照顧服務,實現在宅終老的夢想。

在部落推動長照期間,林依瑩聽見了一個消息:「有一位阿公想要從護理之家回部落去。」

這位阿公就是今天論壇拄著拐杖上台的林伯山。他的長照失能等級被評為8級,加上有氣切,已住在護理之家一年多。但他心智還清楚,每天只能望著天花板。這樣的生活讓他用筆寫下了:「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

為了幫助伯山阿公回家,回到達觀部落,林依瑩透過台中東勢維恩診所院長傅華國和銀享全球公司護理主任梁娟娟的幫忙,再加上多名擁有抽痰資格的照服員輪流照護下,去年10月14日順利說服阿公的家人,順利回部落。

林依瑩分享伯山阿公復原過程,影片中的他躺在病床上眼眶泛淚。幸運的是,在居服、居醫、居護和部落志工的跨專業團隊的全力照護下,兩週內拔離鼻胃管,兩個月後從失能等級為8級提升至4級。阿公現在的失能等級為2級,可以去教會,可以和鄰居打牌,脫離他在機構裡,意識清楚卻只能瞪著天花板度過餘生的命運。

●余尚儒:長照是讓生活照常

余尚儒非常認同翻轉長照趨勢論壇提出的「長照,讓生活照常」的概念,All in one的全人照顧希望讓長輩在最熟悉的環境善終,也是居家照護團隊必須抱有的概念。

余尚儒指出,過去的治療是以病人進到醫療院所後,由醫療團隊依照病患的疾病數據進行治療。但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必須回歸家庭式的照顧,若沒有轉換作法,照顧量能將出現極限。

余尚儒以台東都蘭診所和伊甸基金會合作為例,透過居家照服員的幫忙,找到需要醫療但走不出家門的民眾,由居家醫師、居家護理師、或居家物理治療師等,走入民眾的家中治療,或追蹤他們的健康或疾病狀況。

家醫科出身的朱得仁3年前也從醫院出來開業,找復健科醫師、中醫師共同組成居家醫療團隊,透過居家護理所的幫忙,照顧來自高雄市各區有居家醫療需求的民眾。

朱得仁透過通訊軟體LINE,每案開一個群組,讓家屬能快速找到他,解決各式大小病,打破過去問診的框架,還能從家屬傳來的照片和影片發現細節,揪出病人的照顧問題。

不過,余尚儒進到居家後,看到了更多的問題:孤獨感。他說,高齡社會下,有許多健康不太好卻獨居的老人家,他們只有「電視」相陪。

於是,余尚儒和他的太太以及都蘭診所的志工們,便決定做社會性的「食物處方箋」和「運動處方箋」實驗。他們只要知道老人家喜歡吃什麼食物,就去張羅食材,帶到長輩的家裡烹調共享。

沒想到共食讓長輩的家裡來了更多不是關懷名單中的鄰居,讓家變得更熱鬧。運動教練則會帶著長輩做運動、跳舞,大家身心健康都變得更好。

余尚儒說,日本現在相當流行「宅老所」,類似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據點,相當小間。宅老所是讓失智失能的長輩能在專業人員的照顧下順其自然老化,每天吃飯、排泄、睡覺,最後在宅老所善終。

「其實伯拉罕的共生型照顧模式,就有一點像日本的宅老所。」余尚儒說,只要擁有跨專業的居家團隊共生照顧,就有機會讓長輩的生活照常,達到在地老化、在宅善終的夢想。

●飼養母雞 讓長輩生活多了色彩

推廣「友雞」楊環靜的夢想更超前,是讓長輩減少使用長照資源,甚至不要用到長照。她發現,飼養母雞非常療癒,不只可以療癒身心,還能生產新鮮雞蛋,增加額外收入,這讓長輩有動力去照顧母雞,也在無形中多了生活色彩。

2019年起,伯拉罕合作社與楊環靜合作,讓部落長輩開始養母雞,除了有「復能」的功能,也意外能讓雞蛋回收作為公益晚餐或額外收入,協助長輩自立,也能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