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1-04-20 04:05 聯合報 / 伊佳奇/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高齡社會急遽發展,虐待老人事件仍是有增無減。圖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以「虐老、虐兒」做了專題報導,並提出警訊。事實上,這是全世界老化國家共同的現象,唯有透過教育、制度建立與落實等才能降低或減緩發生率。此刻,剛好可檢驗蔡英文總統二○一六年就職演講中的承諾:強化社會安全網,經過五年落實多少?「虐老、虐兒」數量為何是有增無減?

政府會說:社會安全網已建立,老幼暴力防治可撥打一一三保護專線,若有長照需求可撥打一九六六專線,問題是單有專線的設置有效嗎?倘若民眾無法從教育中學習什麼是「虐老、虐兒」,如何運用社會資源、學習知識與技能等避免發生「虐老、虐兒」,及政府有效提出服務輸送,協助家庭照護上困境,「虐老、虐兒」事件只會有增無減。

政府無法提供周全的支持及教育方案,無論家庭或機構的照護者欠缺對照護技巧的認識,尤其絕大部分家庭照護者欠缺對認知症的了解,仍視長者為認知功能尚未缺損前照護與溝通,勢必容易產生挫折、不滿及衝突,虐待老人的事件自然不自覺的產生。

為何民眾往往發生虐待言行並不自知,原因就在於教育。政府未將老人虐待完整納入學校或社會教育中,民眾僅能透過媒體報導略知一二。老人虐待主要可分成肢體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財務濫用、忽略、自我忽視、遺棄;如果生病不帶他就醫、或按時給藥,就是虐待。

最常見的是擔心認知症長者遊走而給予的身體約束,世界衛生組織早在四十年前,視為虐待老人的一種形式,無論是物理性約束,以約束帶捆綁,或是化學性約束,給予抗精神性藥物;二○○一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印製《零身體約束手冊》,明確界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考慮採取身體約束必須符合三項要件及相關但書。

我國《老人福利法》規定老人有受虐時可申請保護或安置,並對施暴者提告。《長期照顧服務法》也對避免產生老人虐待行為做出明文規定。但仍有醫師將抗精神性藥物視為控制認知症長者精神行為症狀的主要或是唯一手段,卻未告知家屬藥物使用方式及副作用,未提供家屬非藥物照護的知識與技能,老人虐待如何能減少?

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早於二○○五年提出警告,認知症患者若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一點六至一點七倍的死亡率。日本東京順天堂大學於二○一六年發現,治療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的抗精神藥物,在服藥前半年,患者死亡率會高達兩倍。遑論服用後意識不清、肢體無力等所造成的跌倒,導致長期臥床或死亡。

衛福部曾分析台灣家暴原因與高齡化及小家庭增加有關,家庭照護者壓力大、增加家暴風險;政府長照2.0服務若能提供照護者照護上的知識與技能、喘息服務,有效幫助降低照護壓力,家庭或是長照機構的支持網能有效建立,才能減少虐待老人的源頭。

澳洲成立皇家委員會、北歐國家設立監察官、日本則透過法規與教育,針對虐待老人進行調查與監督,但高齡社會急遽發展,虐待老人事件仍是有增無減。台灣倘若在基本的教育與制度建立均無法落實,如何期待社會安全網去補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