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 : 服務介紹 > 最新消息

2022-04-02 04:48 經濟日報 / 社論
 
疫苗接種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新冠疫情急速升溫,昨天本土確診新增104例,是今年以來最多,境外移入新增也多達132例;而且多點連環爆發,連金門也淪陷,傳播鏈多達20多條。雖然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繼續做好個人防護,並減少不必要活動或集會,但清明長假的到來,可能讓疫情再惡化。

值得重視的是,Omicron雖然重症少、死亡率低,一般人都掉以輕心,但傳染力強,對老年族群衝擊較大。有專家發現,韓國70歲以上老人雖只占確診者的7%,卻是死亡人數的80%;而老年族群的疫苗覆蓋率(含第三劑)超過90%,才使其致死率只有美、英的四分之一,英國的研究也指出第三劑可降低八成的死亡率,可見得老人打第三劑是影響致死或重症的關鍵因素。政府面對疫情失控,不論是否放棄清零,改為與病毒共存,現在起就應將防疫重點放在對老人族群打第三劑疫苗,以降低傷亡人數。

問題是,台灣老人的疫苗施打率偏低,且已半年多未見起色,75歲以上的144萬人之中,一劑都未打的有33萬餘人,未打第二劑有42餘萬人,約有76萬劑疫苗缺口,65至74歲的疫苗缺口將近69萬劑,如果把65歲以上未打第三劑的也計入,則目前的老人疫苗缺口為287萬劑。

諷刺的是,就在疫情升溫的3月底,高達72萬劑疫苗(占疫苗缺口的四分之一)銷毀,浪費4億多元,還有不得國人信任的高端疫苗,有300萬劑也將銷毀,浪費30多億。有老人想打第三劑,卻因1922預約平台維持限時預約,逾時不理的高姿態,4月起預約平台關閉,更讓想打疫苗的老人不得其門而入。

而老人施打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打疫苗會產生副作用,甚至死亡的高風險。站在老人的角度,看到疫苗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的通報案共18,530件,死亡達1,414人,比染疫死亡的853人,多了66%的數據,一定會認為打疫苗造成死亡的機率,遠高於不打疫苗又染疫的死亡率。尤其慢性病患者,看到打疫苗讓慢性病「急速惡化」的案例層出不窮,心生「打疫苗更接近死亡」的恐懼,而更排斥接種,恐怕是易陷於「專業盲點」的醫界,所難以體會的恐懼。

再追根究柢,就是「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審議辦法」有諸多問題,無法補償打疫苗而傷亡的損失。截至3月底止,有4,485件申請救濟,僅完成審理351件(8%),其中,只有13%(47件)判定「相關」或「無法確定」而獲得補償,總救濟金額約1,217萬元,扣除一位無慢性病史的中年人士獲600萬元的補償之外,等於每一受害者只獲13萬元的區區補償。而判定「無關」的304件(87%),雖然有些獲得醫療補助或喪葬補助,金額約1,112萬元,平均每人只獲得3萬多元。難怪有專家直指疫苗救濟制度,有「求救無門、申訴繁瑣、審查塞車、判定太難、補償太少」等諸多問題。

因此,要提高老人打疫苗的意願,應從改善救濟制度開始。因為COVID-19疫苗強制性很高,和已使用數十年的常規疫苗大不相同,各國都是以緊急授權方式接種,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也無大量的實證資料證明受害的相關性。其救濟在性質上屬於感謝或鼓勵民眾配合政府政策,冒著很高風險的「犧牲小我」行為,實現群體免疫的公共效益等「完成大我」的具體貢獻,給予善意的「補償」,而非追究政府或藥廠有故意或過失責任的「賠償」,不應拘泥於狹窄的醫學判斷。

總之,我們建議衛福部應該多編列特別預算挹注救濟基金,審議小組也要跳脫醫界的專業盲點,從人道的高度,深入瞭解「補償」的初衷,從速、從寬審議疫苗救濟案件,補償金額更要從優,才能提高老人打疫苗的意願,降低疫情升溫後可能再飆高的傷亡率。